1 高古瓷﹍﹍南北朝 北魏戰馬﹍﹍﹍﹍﹍﹍﹍﹍﹍晉 越窯 青釉 臥羊燭台﹍﹍﹍﹍﹍

1 高古瓷﹍﹍唐三彩 獅子團窠紋 辟雍硯﹍﹍﹍﹍﹍﹍﹍晉 越窯 青釉蛙鈕 三足蓋硯﹍﹍﹍

1 高古瓷﹍﹍唐 壽州窯 黃釉 鳳首執壺﹍﹍﹍﹍﹍﹍﹍唐 長沙窯 褐紅釉 黑斑 腰鼓﹍﹍﹍﹍

2 宋瓷(北方)宋 臨汝窯 天青釉 連座瓶﹍﹍﹍﹍宋 磁州窯 白釉剔花 牡丹紋 玉壺春瓶﹍﹍

2 宋瓷(北方)宋 定窯 柿紅釉 荷葉型 茶盞﹍﹍﹍﹍宋 耀州窯 青釉 刻花葡萄紋 水洗﹍﹍

3 宋瓷(南方)﹍﹍宋 影青釉 牡丹紋 粉盒﹍﹍﹍﹍﹍﹍﹍宋 建窯 黑釉 兔毫盞﹍﹍﹍﹍﹍﹍

3 宋瓷(南方)﹍﹍宋 龍泉窯 青釉 博山硯滴﹍﹍﹍﹍﹍宋 吉州窯 剪紙貼花紋碗﹍﹍﹍﹍﹍﹍

4 元瓷﹍﹍﹍元 青花 鱖魚水藻紋 匜﹍﹍﹍﹍﹍﹍﹍﹍﹍元 卵白釉 樞府 花卉紋 盤﹍﹍﹍﹍

4 元瓷﹍﹍元 鈞窯 天青釉 葵口 高足盤﹍﹍﹍﹍﹍元 磁州窯 白釉刻劃花 嬰戲圖大罐﹍﹍﹍

5 明瓷﹍﹍明 青花 尉遲恭救主圖 大罐﹍﹍﹍﹍﹍﹍﹍明 釉裏紅 蓮池鴛鴦紋 梨型壺﹍﹍﹍

5 明瓷﹍﹍﹍﹍明 白釉 圓罐﹍﹍﹍﹍﹍﹍﹍﹍﹍﹍﹍﹍﹍﹍明 三彩 碗﹍﹍﹍﹍﹍﹍﹍﹍

6 清瓷(舊品種)清 青花 山水樓閣紋 菱形盤﹍﹍﹍﹍﹍﹍ 清 紅釉 琵琶樽﹍﹍﹍﹍﹍﹍﹍

6 清瓷(舊品種)清 素三彩 課子圖 棒槌瓶﹍﹍﹍﹍﹍﹍清 五彩 高仕覽畫圖 大盤﹍﹍﹍﹍

7 清瓷(新品種)清 粉彩 纏枝蓮紋 齋戒牌﹍﹍﹍﹍﹍清 水墨五彩 人物故事圖 筆筒﹍﹍﹍

7 清瓷(新品種)清 淺絳彩 山青水秀圖 碗﹍﹍﹍﹍﹍清 廣彩 西廂記人物故事圖 盤﹍﹍﹍

8 古硯﹍﹍﹍﹍清 矩形 洮河硯﹍﹍﹍﹍﹍﹍﹍﹍﹍﹍﹍清 孫桐 武狀元圖 端硯﹍﹍﹍﹍﹍

8 古硯﹍﹍清 錢大昕 蘭亭圖 綠端硯﹍﹍﹍﹍﹍﹍﹍﹍﹍宋 古夫珍藏 寶瓶形 澄泥硯﹍﹍﹍

8 古硯﹍﹍﹍明 許友 泉石圖 歙硯﹍﹍﹍﹍﹍﹍﹍﹍清 康熙年製 逍遙遊 松花硯﹍﹍﹍﹍﹍

9 古幣﹍﹍元 順帝 至正通寶 折十 背未﹍﹍﹍﹍﹍﹍﹍明 洪武 大中通寶 折五背五福﹍﹍﹍

10 紫砂器清 堆泥 文字竹鳥圖 百衲壺﹍﹍﹍﹍﹍﹍民 裴石民 泥繪 文字花鳥 漢君壺﹍﹍﹍

11 古玉﹍﹍﹍﹍白玉 玄鳥型 水盂﹍﹍﹍﹍﹍﹍﹍﹍﹍﹍﹍青玉 荷葉型 水盂﹍﹍﹍﹍﹍﹍﹍

12 古印明 吳寬 獅鈕印章 印文(修竹書房)﹍﹍﹍﹍﹍清 陳豫鍾 龜鈕印章 印文(西梅)﹍﹍﹍

13 銅器﹍﹍﹍﹍清 琴式 銅墨盒﹍﹍﹍﹍﹍﹍﹍﹍﹍﹍﹍明 張鳴岐 銅手爐﹍﹍﹍﹍﹍﹍

14 鼻煙壺清 藍琉璃 雙層套料 花鳥圖 鼻煙壺﹍﹍﹍﹍清 掐絲琺瑯 壽字花卉紋 鼻煙壺﹍﹍

15 古墨﹍﹍明 陳繼儒款 百老圖 墨硯﹍﹍﹍﹍﹍﹍﹍﹍清 胡子卿造 詩文書卷 墨錠﹍﹍﹍﹍

16 繪畫清 托馬斯阿羅姆 銅版畫 皇家園林﹍﹍﹍﹍﹍清 沈心海 水墨畫 海上蟠桃﹍﹍﹍﹍

17 碑拓﹍﹍清拓本 小楷冊頁 柳公權書 原道﹍﹍﹍﹍清拓本 隸篆冊頁 文徵明書 千字文﹍﹍

18 古籍﹍﹍江戶 九經談 太田錦城著﹍﹍﹍﹍﹍﹍﹍﹍江戶 春秋外傳 國語定本 秦鼎著﹍﹍﹍

19 木刻﹍﹍﹍紫檀 福在眼前 水洗﹍﹍﹍﹍﹍﹍﹍﹍﹍﹍﹍﹍清 寶瓶 木硯﹍﹍﹍﹍﹍﹍﹍

20 翡翠﹍﹍﹍清 翡翠 鏤空花片﹍﹍﹍﹍﹍﹍﹍﹍﹍﹍清 翡翠 山水樓閣圖 玉珮﹍﹍﹍﹍﹍

21 書法﹍﹍民國 羅家倫 行草 書法方斗﹍﹍﹍﹍﹍﹍﹍民國 林語堂 行草 書法詩箋﹍﹍﹍﹍

22 漆器﹍﹍清 木胎漆器嵌螺鈿 鼻煙壺﹍﹍﹍﹍﹍﹍清 慎德堂製 山水樓台圖 剔紅盤﹍﹍﹍

10 紫砂器清 翼齋款 龜形 紫砂朱泥 茶海﹍﹍﹍﹍﹍﹍﹍﹍清 紫砂綠泥 鵝形硯﹍﹍﹍﹍﹍

24 金屬器﹍﹍﹍鎏金銀 菱格紋 圓莖劍﹍﹍﹍﹍﹍﹍﹍﹍﹍﹍唐 鎏金 銅獅﹍﹍﹍﹍﹍﹍﹍

25 竹刻﹍﹍﹍清 竹刻 太獅 一對﹍﹍﹍﹍﹍﹍﹍﹍﹍清 康熙 竹刻 山水樓台圖 臂擱﹍﹍﹍﹍

26 雅石﹍﹍民國 含飴弄孫 壽山石 擺件﹍﹍﹍﹍﹍﹍清 吳昌碩 荷塘清趣 壽山石隨形印﹍﹍

27 雜項﹍﹍﹍民國 青天白日 勳章﹍﹍﹍﹍﹍﹍﹍民國 黑白老照片 蔣介石 羅斯福 合影﹍﹍


【歷史典故】 - 015、中規中矩

歷史典故

中規中矩

【台灣清代古蹟 Youtube 影片】     霧峰林家 大花廳

======================================

西漢 淮南王劉安編纂《淮南子.說林》記載:
「非規矩不能定方圓,
非準繩不能正曲直。」

意思是,
沒有規、矩為輔助工具,就不能夠畫出方、圓的形狀,
沒有準、繩為輔助工具,就不能夠校正水平、曲直。

西周 周公《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記載:
「圜者中規,方者中矩。」

「中」讀四聲時,有「正對上、恰好相合」這類意思,
「規」和「矩」是古代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
「規」和「矩」組成的「規矩」表示一定的標準、法則或習慣、規定,
「中規中矩」是表示「合乎某種規矩,沒有偏差」的意思,
常指行為舉止合乎禮節、法度。

霧峰林家「大花廳」,
通過以方圓的入口,
進入來到「大花廳」,
圓為規,方為矩,
提醒林家子孫做事要中規中矩。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銅鏡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規矩紋鏡
又稱博局紋鏡,
博局紋圖案與六博棋盤結構圖案相似,
歐美學者依其形稱為TLV紋鏡,
是漢代銅鏡上常見的紋飾之一。

漢 規矩紋鏡

直徑14.5公分 厚4.5公分
圓形銅鏡,半球鈕,四瓣葉形鈕座,鏡背內區鎏金。
鏡背飾以大方廓與博局紋,均由中央微凹之小寬條構成;
博局紋與大方廓間夾有細陽線構成之動物紋,
計有羽人、白虎、大角羊及瑞獸等,
方廓四角外各飾以一枚乳丁。
博局紋外靠鏡緣接一圈三角形鋸齒紋,每個三角形中央有一凸起小圓點。
鏡緣無鎏金,寬平無紋飾,略高於內區。

======================================

【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 一、張芝

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

張芝

生年不詳,約卒於東漢獻帝初平三年( 192年 ),
字伯英,
瓜州縣(今屬甘肅酒泉市)人,
東漢書法家,
他省減章草的點畫波磔,創立「今草」,
有青出於藍的美譽,被後人推為「草聖」,
晉代王羲之在論書法時稱:
「鍾(繇)、張(芝)而外,其餘不足觀。」

======================================

【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 二、劉德昇

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

劉德昇

東漢桓帝、靈帝時人,
字君嗣,
潁川(今禹州市)人,
東漢著名書法家,
因創造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字體,
為行書法創始人,又被後世稱為「行書鼻祖」,
劉德昇的行書法雖草創,
但字跡妍美,風流婉約,務求簡易,筆劃從略,離方遁圓,濃纖間書,
如行雲流水,非常快捷,被後人列為「妙品」,獨步當時。

======================================

【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 三、鍾繇

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

鍾繇

三國時人,
字元常,
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
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鍾繇書法,
他在書法史上是楷書的創始人,
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
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
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
鍾繇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鍾王」。

======================================

【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 四、衛夫人

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

衛夫人

( 242 - 349 ) 東晉時人,
衛鑠是汝陰太孚李矩的妻子,世稱衛夫人,
是晉代著名的書法家,
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
是王羲之的阿姨和書法老師,
專長隸書。

======================================

【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 五、王羲之

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

【中國歷代書法名家】       四、張芝

【中國歷代書法名家】       五、劉德昇

【中國歷代書法名家】       六、鍾繇

【歷史典故 Youtube 影片】     《蘭亭集序》的前世今生(晉書、脩禊、曲水流觴、蕭翼賺蘭亭、唐人摹本)

======================================

王羲之

( 303 - 361) 東晉時人,
字逸少,
祖籍琅琊(今山東臨沂),
東晉時期大臣、著名書法家,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書法藝術,
王羲之早年隨書法家衛夫人學寫書法,
後他改變初學,
草書學張芝,
東漢 張芝,由章草演變為今草。
正書學鍾𦅚,
曹魏 鍾繇,由隸書草演變為楷,
東漢末年 劉德昇,創造了行書,
吸取魏晉諸家書法的長處,
創立了獨特的風格,
行書因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風行於世,
被後世尊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隸、草、楷、行各體均善長,
有「書聖」之稱,
是晉代書法成就的代表,史稱「晉書」,
是中國書法史的第一個高峰,
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齊名,
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爲「二王」。

王羲之特別喜歡鵝,
王羲之的筆法就來源於「鵝劃水」,
所以王羲之的書法富有創造精神。

王羲之寫經換鵝

書法學習,轉益多師,博採眾長,
精研體勢,增損古法,
一變漢魏樸質書風,
損益變化完成了流美靜逸的今體行草書。

王羲之認為,書法可以用來抒發人的思想感情,
實踐「自然清凈」,
將「中和」和「自然」之道融合,
將哲學滲透到書法當中,
王羲之為情造文,抒發情志,
寫出瀟灑自如的書跡,
是尋求生活中飄逸尚韻的心態表現。

書寫的動機和當時的精神狀態,
呈現書寫人的內心思想,
作品上呈現的雄渾、慷慨、自然、華麗,就是形象思維,
是結合了創作者的生活上的心靈反映,
為了更好地從事創作就必須不斷學習,
實踐在表達作品上。

王羲之的《蘭亭序》書法藝術具有天真的自然風格,
是蘭亭修禊時情與自然同化,達到忘我的精神的寫照,
可說是那時代的代表作品。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蘭亭集序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1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規範, 
可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600萬畫素數位化圖檔及文字均依 「CC授權條款4.0」(CC BY 4.0)規範 ,
圖像與文字均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
請於適當位置標示來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元 陸繼善 摹禊帖

======================================

【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 六、王獻之

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

王獻之

( 344 - 386 )
字子敬,
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
官至中書令,
王羲之第七子,
他自小隨父練習書法,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
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而楷書和隸書亦深厚功底,
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傳世作品作品有:
淳化閣帖(拓本,卷九、卷十為王獻之畫,二卷計七十三帖)
《鴨頭丸帖》、《廿九日帖》、《中秋帖》、《新婦地黃湯帖》、
《洛神賦十三行》、《地黃湯帖》、《東山松帖》。

======================================

 
Copyright © 2021 中華文物藝術網 | Powered by 平華居古美術